陈友谅同志建国称帝,人生辉煌,但朱元璋想要事业更上一层楼,却并没有那么顺利。
虽然陈友谅和朱元璋同为元末乱世的枭雄,但这两个人的行事方法和做人风格,却是截然不同的。
陈友谅算是个半知识分子,有文化,好读书,但肯定读 的不是圣贤书,所以也没有给他培养出什么高尚的道德情操来,因此他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坏人。
(资料图片)
什么叫坏人,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感受,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的人。
那什么叫做极品的坏人呢?
所谓极品的坏人,就是指他就算是捞不到好处,得不到利益,他也要整你害你的人。
这个陈友谅,就是这么一个极品的坏人。
为了上位,他可以杀掉来投奔自己的倪文俊,为了登峰,他同样可以一锤子就把徐寿辉的脑壳给砸烂。
这个人,杀人就和杀只鸡一样,而且无论亲疏,无论生熟,只要和他陈友谅的利益链条有关系,或者碍了他的道,他杀你就跟闹着玩一样。
陈友谅,不拿别人的命当命。
这年头坏人很难做,因为做坏人就要心狠手辣,就要泯灭良知,就要做好被人唾弃,遗臭万年的准备。
坏人不好做,可想要做好人,也是没有那么容易的。
因为做好人,那往往就容易挨坏人的欺负。
你比如这个时候的朱元璋,他仍旧处在想要一心一意做好人的阶段。
别人领兵打仗,难免违反纪律,纵容部下,肆扰乡邻,骚扰百姓,然而朱元璋同志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却从来都不这样。(他以为)
在一场发生于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的战役中,朱元璋曾经带兵攻下了和县。
这个和县,也就是今天的安徽马鞍山市的一个市辖县。
攻克和县之后,朱元璋饶有兴致的在和县巡查,想了解一下当地的民生状态。
我们要知道,作为起义军的一员,朱元璋的内心,他是有自豪感的。
赶跑了穷凶极恶的蒙古人,拯救了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和县迎来解放,那应该是好事一桩,当地百姓就算不为自己修碑立传,那自己到街面上来转悠,也应该有人夹道欢迎。
然而,当萧索破败,冷冷清清的街面映入朱元璋的眼帘时,他才发现幻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没有掌声和鲜花,没有义军朋友们辛苦了,他目之所及,只有一个刚出襁褓的小男孩无助的在街上游荡,不知去处的走来走去,一边走,还一边嚎啕大哭。
朱元璋走过去一问,小男孩如实相告,自己的父亲被义军抓了壮丁,强制服兵役,自己的母亲则被掳掠到了军营里,目下生死不明。
这么一问,朱元璋算是明白了,原来自己的队伍里竟然有这种强抢民男民女的现象发生。
合着自己的这支队伍不仅和别人一样,没有纪律性,进了和县之后还疯狂滋扰百姓,强抢良家妇女。
成何体统,这成何体统?
朱元璋没有什么文化,但他出身于农民阶级,早年间又吃了不少的苦,所以他当然知道天下无论兴亡,都是百姓遭殃受苦的道理。
老百姓的日子已经够苦了,你还这么折腾他们,你还有没有人性?
天下间义军众多,百姓们可以拥护你,也可以不拥护你,但是如果你这么搞,你天天祸害老百姓,从而导致民心尽失,那么百姓们肯定是不会拥戴你的。
任何一个人,一个东西,一件事情,如果没有群众基础,那一定是走不远的。
得民心者的天下,这句话,是一句无懈可击,无论放到任何时代都适用的话。
朱元璋现在比以前富裕了,有兵了,有将了,有媳妇了,有地方住了,吃穿不愁了,但他一直认为,比起那些自己尚未收拢到的民心,自己仍然一无所有。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大明的开国皇帝,以后将会是天下的主人,所以他善待他的黎民百姓,那是应该的。
但是问题是,朱元璋不是从娘胎里就知道自己是要做皇帝的,也不会是在他只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义军将领的时候就知道他要做皇帝的。
事实上,从他真正成为皇帝之前,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做皇帝。
哪怕明天登基了,今天他也想不到,也不敢相信。
所以,他善待百姓,并非是一种目的性的行为,而是从他人格里散发出来的品德。
当和尚,做乞丐,为流寇的生活没有摧毁他的人性,反而让他完成了从枭雄到人杰的蜕变。
所以,朱元璋听说这种事儿之后,立刻召集将士,严重的申明了纪律,下令将所有掳掠的良家妇女送出军营,让他们夫妻团聚。
你可能觉得这种事儿,他很正常,因为但凡是个有人性的人,都不会致使妻离子散,不会这么糟蹋老百姓,肯定就把这些人给放了。
后人看来正常,但在当时那个没有道德可言的时代里,朱元璋的“正常”举动,却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
没有被善良对待过的农民和百姓,最容易记住善良,也最容易识别善良,所以朱元璋的行为给他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综上,朱元璋还算是个不错的人。
不过也正是因为他这种性格,导致郭子兴死后,队伍的一把手成了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二把手成了郭子兴的小舅子张天佑,三把手才轮到他朱元璋。
郭天叙和张天佑的能力不行,但心眼子那是很多的,虽然他俩已经把朱元璋给挤到了三把手的位置上,但他们仍然不是很放心。
这个世界上,越是没有能力的人,就越是知道谁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
而他们一旦发现这个真正有能力的人就在自己的身边,他们就会日思夜想,生怕自己被取而代之。
诚然,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郭天叙张天佑和朱元璋,都是没有办法共存的。
郭张二人可以说是见天儿的坑害朱元璋,每天都在想着如何把朱元璋除之而后快,可朱元璋对郭张却并没有这样的心思。
朱元璋想的是,自己如果和郭张二人闹翻了,那这支义军会不会分裂,会不会就此完蛋,人家老朱同志考虑的事儿,根本和他们不在一个层面,所以朱元璋一直在避免和郭张二人发生正面冲突。
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作为一个时代的主人公,作为一套书的主角,朱元璋的人生前期,他似乎并不是一个可以拿得出像样的主意的人,面对焦灼的情况,他大多数时候的表现只有四个字,逆来顺受。
王霸之气,不好意思,没有。
不过好在,郭张二人实在是太过嚣张,为了在军中树立自己的威信,建立一点功勋,竟然带兵了攻打集庆路,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
朋友们,南京城,算上大明王朝,那是六朝古都,那是古代妥妥的重镇,你没有两把金刚钻,你能去揽那个瓷器活吗?
结果,攻打集庆路的郭张二人遭遇将领临阵变节,投降大元,所率大军又中了埋伏,两个人组队就这么交代在了战场上。
有人说,这是意外,有人说,朱元璋早就知道会有将领临阵倒戈,所以这是朱元璋故意让他们出去送死的,目的就是借敌人的手来除掉他们。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如果这事儿是朱元璋策划的,那说明朱元璋又成长了,他终于知道在乱世之中心慈手软只会害人害己的道理,而如果这事儿真的是意外,那么也只能说明,各人的命运,在冥冥之中成为了一种注定。
奸恶者必然倒在正义者之前,平庸者也必然要为天才让路。
纵观中国历史,朱元璋当然是个天才,但问题是,在乱世称霸的过程中,天才,不过是历史舞台的入场券。
随着郭天叙,张天佑,郭天爵(郭子兴的另外一个儿子,后来也被朱元璋以谋反罪名杀掉)的死去,朱元璋终于成为了这一支队伍的最高领导人。
直到这一刻,朱元璋终于算是有了自己的势力。
道路宽阔,前途光明,但是朱元璋还是开心不起来。
亲人,朋友的离去让他黯然神伤,但对手和敌人的死去,也没有让他笑逐颜开。
因为,朱元璋猛然发现,虽然现在这支义军队伍自己终于可以说了算了,但他却发现,天下间群雄并起,而且一个比一个混的好,还一个比一个混得都比他朱元璋好。
一个更大的世界,展现在了朱元璋的面前。
从乞丐流寇中走来,从生死线徘徊过,在郭子兴的小圈子里和这帮人勾心斗角,朱元璋从不懈怠,一顿努力,但却并未迎来更大的成功,反而发现,未来的道路,更加艰难了。
想当初,朱元璋对自己的要求很低,他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过是想要吃口饱饭罢了。
后来吃饱饭了,娶媳妇了,他又开始想要明白一些有关人生和这个世界的道理。
现在,他懂得了什么叫做成王败寇,什么叫做是非成败,但却终于还是没能明白,事到如今,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手边人,天边星,路边草,夜里萤。
这平凡而普通的一天终将过去,而站在历史舞台上的朱元璋,又会走向何处呢?
Copyright © 2015-2022 南非数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3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