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利落的短发,笑语盈盈,精致优雅,这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胡新央给人的第一印象。深入了解后发现,她还是一名自信果敢、严谨缜密的青年科学家。在医学科研一线深耕多年,她带领团队取得累累硕果,广受赞誉。
(资料图)
不久前,胡新央领衔的浙江大学心脏功能重建团队获得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从科研“小白”到团队“领头人”,胡新央经历了怎样的蜕变?
“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难题”
学医,对胡新央而言似乎是毋庸置疑的选择。
在学生时代,胡新央就显露出学医的潜质:记性好,背东西常常过目不忘;做事认真、细致,爱钻研、有耐心;更重要的是,她对医学兴趣盎然。在老师和亲人的鼓励支持下,胡新央高考时填报了清一色的医学志愿,坚定地走上了从医之路,选择了充满挑战的心血管病学方向。
在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都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中国,心脑血管疾病几乎已经成为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长期的一线实践让胡新央深刻认识到,这个领域还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患者还有不少困境亟待摆脱。与此同时,心脑血管领域近年来研究进展很快,一些新的治疗方法、新的药物发展迅速。在胡新央看来,这是一个能让人得到快速成长的学科,在这个领域做研究应该大有可为。
“最初做科研主要是为了完成博士学位,当时我更愿意在导管室给患者做手术,因为手术后患者的好转是立竿见影的,会让我很有成就感。”胡新央说,导师的劝告让她在科研上从被动转向了主动,“导师和我说,你应该多去实验室,多花点时间做科研,从而解决临床问题,这可能是更有意义的工作。”
慢慢地,胡新央做出了一些科研成果,也逐渐体会到了科研的魅力。“越做科研就越发现,在临床上,有很多问题我们还没有答案或没有解决方案,科研就是要真正回答、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能在科研上取得有价值的突破,惠及的是一群人,而不只是个别患者。”胡新央说,她和团队一直在探索破解“心脏功能重建”的密匙,“回答别人没有回答的问题,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难题,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科研需要坚持不懈的韧劲儿”
心脏如同人体的发动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心力衰竭是各种疾病导致心脏功能失代偿的终末状态,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多年来,胡新央和团队专注于导致心衰的最常见疾病——心肌梗死开展心脏功能重建的原创性、系统性研究。
“在防治心肌梗死方面,我们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胡新央介绍,当心脏血管出现堵塞后,支架植入是减少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植入支架,如何精准筛选出需要植入支架的患者?怎样才能把治疗的关口前移、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探讨建立精准指导支架植入的方案就是她和团队研究的第一部分内容。在心肌梗死发生后,由于心肌细胞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疤痕,从而影响心肌的收缩舒张功能,不少患者会出现心衰,如何减少心衰的发生或如何促进心脏的修复?这是团队研究的第二部分内容。
“在第二部分的探索中,我们尝试在与人类基因更为接近的猴子身上,开展非人灵长类的实验研究,探索通过外源性干细胞治疗修复疤痕、恢复心肌功能的机制。”胡新央说,挑战比想象中还要多。
当时,猴子实验在国内外都鲜有先例,没有经验可以参照,一切都要靠团队自行摸索。团队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怎样做猴子的心梗模型,既能有合适的心梗面积,又不会导致死亡率过高?为此,整个团队联合外科、麻醉科医生、兽医等一起摸索了很长时间。一次,大家在5只猴子身上做模型,结果由于结扎的血管位置太高,导致心肌梗死面积过大,3只相继死去,团队成员都很沮丧。收拾心情后,大家更加仔细地摸索,通过多种方法改进,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模型。
让大家始料未及的困难还有很多,做实验要与猴子斗智斗勇——在给猴子做检查评估时,如何让它们安静听话,又不影响生命体征;给猴子做心电监测时,给猴子穿什么样的衣服,既能保护监测设备,又不容易被撕破……在一个又一个难题面前,胡新央和她的团队从未想过放弃。经过反复摸索,他们终于建成了稳定的非人灵长类心肌梗死模型以及多模态评估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外源性干细胞修复梗死心肌的机制,探索了促进心肌修复的新方法,被业界誉为“里程碑式的研究”。
“做科研需要坚持不懈的韧劲儿,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时候坚持下去、把困难克服了,可能就能做出一些比较好的成果。”胡新央感慨道。
“下班后的时间属于科研”
科学研究之路,注定没有坦途,山重水复十之八九。
“其实,几乎每一个科研项目都会碰到‘思维打结’的时候,有时候碰到困难推进不下去,我就会从头再梳理一遍问题,厘清思路,同时去阅读一些相关的文献。”胡新央说。
一次,胡新央的学生研究心脏纤维化机制,中途出现困难,徘徊许久都没有找到好的突破口。为此,胡新央利用整个元旦3天假期查遍了国内外文献资料。元旦当晚,她突然发现一个线索,于是立刻兴奋地给这位学生打电话,学生闻讯也很振奋。两人电话讨论得不亦乐乎,浑然不觉已至深夜。
类似的情况不少,但学生们早已习以为常。在他们眼里,胡新央在专业领域要求高、目标清,鼓励大胆探索、小心求证,引导独立思辨。在生活中,她率真暖心,真诚地为大家创造成长的条件。在她的培养下,学生们相继迈上了“未来医学科学家”的大道,先后赴美国哈佛大学等顶尖学府交流深造,在国际期刊、全国学术会议上逐渐崭露头角。“看到学生从懵懂到爱上科研,毕业时有些想法甚至能走在前头,我特别欣慰、特别开心。”她说。
做科研需要具备哪些特质?
“首先需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还要围绕一个科研方向长期努力。”胡新央说,临床医生每天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何把临床问题转变为科学研究问题,需要经过科学研究训练和一定的积累;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有良好的观察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辩证思维,同时要及时了解学术前沿和前沿技术,将前沿知识和技术整合进自己的研究方向,敢于去创新合作,才能做出一些比较有价值的成果。
“哪里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了。”这是鲁迅先生的名言。作为一名杰出的青年科学家,胡新央成功的秘诀与鲁迅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处——“现在白天一般事情比较多,没有太多时间去琢磨科研的事情,但是我下班以后的时间基本都属于科研。”无论时间多么琐碎,胡新央一点一滴都不舍得浪费。熟悉她的人会发现,走路的时候、排队的时候、坐车的时候……胡新央不是在工作,就是在思考工作上的问题,“有时候睡前洗漱,也会突然冒出一些科研的灵感,感觉很是奇妙”。
近年来,在科研领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女性科学家,女性做科研和男性有哪些不同?
“整体来看,能不能把科研做好和性别关系不大,而是和个人的努力程度关系更紧密。”胡新央说,“传统观念对女性的家庭属性要求会更多一些,我们也看到,确实有些女性同胞由于要照顾家庭,特别是养育子女之后,在科研方面可能就没法追求更高的目标了。因此,女性做科研更需要家庭的理解和支持。作为女性,我们更要相信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找准方向并持续发力,女性也可以活出精彩的科学人生。”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与本报合作推出
Copyright © 2015-2022 南非数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3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