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5月18日,在新疆博物馆文物修复室内,文物修复师正在进行文物修复工作。(全媒体记者陈彦仿摄)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陈彦仿)5月18日,在新疆博物馆内,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迎来首批参观人群。
走在这所被誉为“文物医院”的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宽敞干净的工作环境,高科技的设备和仪器,文物修复师们正忙着手头工作。
文物修复师石亮正在修复一件春秋时期的铜镜。石亮说:“这枚春秋时期的铜镜体积较大,保存完整,我现在要提取铜镜上的粉状锈进行分析”。石亮边说边用修复工具开始进行修复工作。
在新疆博物馆内,共有馆藏文物两万余件,大量文物亟待修复。石亮说,现在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的面积比过去翻了三四倍,更融入了最新的文物保护理念,提升了科技含量,为文物保护修复提供了稳定、洁净、安全的工作环境,这让我们修复师也有了很好的体验感。
据了解,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下设文物预处理室、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室、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书画装裱)室、壁画彩塑文物保护修复室、金属文物保护修复室、杂项文物保护修复室、文物分析检测室、实验室、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室、囊匣制作室、档案室等。
主要业务有馆藏文物保护修复、预防性保护、分析检测、复(仿)制,以及保护修复方案编制、保护技术推广与人才培养等。这里可以进行包括纺织品、纸张、泥塑、壁画、金器等各类文物的保护修复以及展示。
用科技手段修复文物,是目前文物修复工作的亮点。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副主任杨华说,例如在金属类文物修复工作室,每个工作台上都有一套除尘设备,可保证修复过程中产生的颗粒、尘埃随时被清理;同时,我们还设立了文物环境监测系统,通过预防性监测中心对大数据的分析,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为文物营造一个洁净、稳定的存贮环境。
在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的每个修复室,都安装了整面墙的玻璃,透视感非常强。杨华说,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在设计之初,就考虑未来将文物修复室作为向社会公众开放的一部分,让广大观众除了在展厅面对面感受丝路瑰宝独特魅力的同时,能了解文物保护修复的科学知识,共同见证文物“新生”过程。
Copyright © 2015-2022 南非数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3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